軟體工程師的修煉與成長 (6) — 換團隊 x 2
--
換團隊
跟manager直球對決過後,他就開始積極的幫我找機會。這時團隊擴張的很快,一直有新人加入,我很快就有機會可以帶一個新加入的L3一起做個新的專案。
這專案進行的很順利,比起實作,我放了更多心力在寫設計文件,把系統切割成小任務讓別人實作,管理進度和任務的優先權。正當我覺得我終於開始有更多機會在這個團隊展現領導能力時,公司這時突然決定要開發一個新產品,並從我在的團隊裡挑了幾個人出去組成一個新團隊來開發。因為我熟悉的區域剛好適合這個新團隊,我就被選到了。
被強迫換團隊這件事讓我挺不高興的。一來是沒人先問過我的意見,我不喜歡被決定我應該要做什麼。二來是我才剛覺得已經在這個團隊站穩了腳步,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爆炸半徑」。這時讓我換到一個新的團隊,我就得重頭開始了。
這次我是認真想離開了,於是我一到新的團隊就直接跟新的manager S直球對決,表達我的不滿。S很快安撫我,保證會讓我有足夠大的scope和機會能做L5的工作,對於我的職涯目標不會有影響。他甚至還讓我做Tech Lead (TL),負責這個新產品的基礎建設工作。
這次談完後我雖然還是有點不爽,但至少決定先留下來等幾個月,看下一個半年績效考核結果再決定。
Tech Lead
我在這個新產品團隊,如願地把我的重心移往下層,專注在產品背後的基礎建設。這也是我第一次扮演TL這個角色,雖說這個只是專案範圍內的TL,但也是個不錯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展現一直缺少的領導能力。
在大多數的科技公司中,TL只是一個role,不是一個title或等級。意思就是說,當TL不是升職也當然不會有加薪,只是多了一些額外的責任和機會。TL的scope可大可小,最小的就是專案層級,只負責專案內的技術方向和細節,可以決定要怎麼設計系統、採用什麼技術、還有整體需要的時間。因為scope是在專案內,所以這個TL的生命週期也是到專案結束而已。這個層級的TL大多是L5的資深工程師,除了自己也要參與實作外,另外也還要管理專案本身的進度,和其他專案參與者溝通和合作,等於是身兼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的工作。
如果是L6的工程師(也就是一般的staff engineer等級)做TL,大概就是負責一個團隊(5–10人)的技術方面的方向、決策、還有願景。在團隊層級,產品團隊大多會有專屬的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來管產品方面的願景和優先權,而底層的基礎建設團隊很常就是TL或是EM (engineering manager) 來管進度和日常的流程(主持每週會議之類的事情)。
團隊層級的TL通常也是出面跟其他團隊的TL協調和溝通的人,這樣才能確保大家的方向和時程都有一致。這時因為團隊通常會有多個專案同時進行,TL就不會管太多專案的實作細節了(可以交給專案的TL或是工程師決定),甚至也不一定會下去參與實作,而是把重心放在「移除路障」上。如果不刻意留時間和機會,這等級的TL有些已經不太會寫有時間寫程式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公司的TL是不管人的,而是把people management完全交給EM負責。所以TL要能「領導」一個團隊,完全得靠influence來推動團隊往他想要的方向前進。但在startup就不一定是這樣,很多startup的TL也身兼people manager的工作,除了技術以外也要管人。這種TL已經不是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了,在大公司裡叫做Tech Lead Manager (TLM),通常是想從IC轉到EM的人會暫時做一陣子的role。TLM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又管人又管技術很容易會兩邊都做不好,所以TLM的用處就只是讓TL試試水溫,可以有兩三個report來體驗一下EM的日常。如果真的想往管理方面走,大多做個一年就會轉成EM,或是就轉回IC只做TL。
升職
在這個新團隊扮演TL的角色負責基礎建設,的確給了我一些有更高的technical leverage的機會,也讓我需要跟更多人溝通和合作,對於跳脫原本的silo幫助很大。同時我也開始學著如何 “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像是規劃一個大規模的refactoring,然後說服團隊所有人一起分工執行。(這種事一個人做會很無聊又很慢,但很多人一起做很快就能做完了。)
很快的,績效考核又到了。因為被強迫換團隊時,我已經決定這次如果不能升職我就要離開了,所以這中間我也是一直跟S在1:1中討論這件事。後來S也沒讓我失望,靠著在前一個團隊累積做搜尋的成果還有後來能成功influence團隊的經驗,這次終於成功升到L5了。
升職成功後,我就暫時可以不用想這件事了。一方面是因為L5是一般的「終端等級」(terminal level),大部分工程師只會停在這個等級,之後如果不想要即使一輩子不再升職也沒關係。另一方面,當時距離新產品要公開的時間已經很靠近了,所以大家都在忙著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