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師的修煉與成長 (9) — 選擇適合自己的公司

vgod's blog
Apr 18, 2022

--

Image Source: https://unsplash.com/photos/nxZDMUQhN4o

千奇百怪的矽谷公司們

科技軟體產業在這十幾年瘋狂成長,世界最大的前幾大公司幾乎全都是科技公司,「FAANG」也成為很多人進入這個產業的終極目標。現在很多學生,為了畢業後能馬上進入這些公司,在學校就瘋狂刷題,但其實完全沒想過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公司,最後終於擠進一家FAANG後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也有些工程師一直在startup奮鬥,幻想著過幾年IPO就可以發大財,結果最後公司成功上市後才發現自己手中的股票其實根本不值多少錢,還不如一開始就去FAANG領高薪。當然,也有在FAANG忙得天昏地暗,到了 Blind上一看才知道原來有其他的公司不但薪水更高而且work-life balance還更好。

在外界看來,「矽谷科技公司」似乎都是同一種模板:「高薪」、「福利好」、「工時長」、「非常競爭」。但實際上,這些公司之間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和環境,如果加入不適合自己的公司,甚至可能會讓自己懷疑選擇當工程師是不是正確的路。

那該如何做選擇呢?

大公司還是startup好?Google還是Facebook好? 這類的問題是萬年老問題了。大家會一直問這種問題也是因為這件事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的狀況和喜好也不同。

對我來說,做這種選擇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長期來說想要什麼。我相信無論是誰,人生最終都是要追求「幸福」(happiness),只是每個人的幸福來源不同罷了。有人是想要外在的肯定,像是名、利、權力,有人是追求自我成長或自我實現,也有人只想要跟自己的家人朋友過著普通的生活就很幸福。

無論幸福的來源是什麼,認清自己後,才有可能根據這個來源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選擇的維度

以我自己來說,選公司有幾個維度是我會優先考慮的:「公司文化」、「個人的成長空間」、「薪資」。也有幾個是其他人覺得很重要但我不那麼重視的:「產業」、「公司未來的成長空間」、「tech stack」。

接下來讓我仔細說說每個維度對我的重要性還有我是怎麼評估的。

公司文化

公司文化是我最看重的維度,因為這直接決定了「我每天在這工作會不會開心」。文化包含了公司內的同事如何合作(或是競爭),公司多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外的生活,還有公司的價值觀。

對於文化來說,我偏好同事會友好的互助合作,訊息都可以透明流通的公司。別以為這兩個條件好像很普通,每個公司都能達到。有些公司喜歡招募有「狼性」的員工(像以前的Uber),或是會讓公司內有多個團隊做同樣的東西互相競爭(Google最喜歡搞這套)。也有的公司預設所有資訊都是秘密,只有該知道的人才會知道,甚至很多事情故意只能口頭傳遞不寫成文件來保密(像是Apple)。

另一個文化的面向是公司有多照顧員工,這可以體現在公司的福利或是work-life balance上。有些公司很強調work-life balance,除了工時彈性,甚至在COVID後還增加了放假的時間,除了員工本來的PTO (Paid Time Off) 外,還多了一些額外的假日讓全公司一起放假休息,避免大家burnout。但相反的,也有些公司(像Amazon、Meta)非常成果導向,工時長壓力大是普遍現象。更極端的例子是中國的公司(像Bytedance),即使是美國的辦公室也逃不了中國可怕的996文化。

之前有讀者問我,身為軟體工程師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找個注重work-life balance的公司,自然就有時間照顧家庭。只是天下沒有什麼都好的選擇,總是要trade off一些事的,這就要回到每個人的幸福來源來決定什麼是相對不重要的。

最後,文化的根源其實就是公司的價值觀,會左右所有員工做的決定,也會決定招進來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這體現於員工合作的方式(是互助合作還是會背刺同事),或是對不同文化、種族、性別、性向的包容程度。要注意的一點是,公司的價值都會說得很好聽,但只聽他們說是不準的。最終還是要看他們怎麼做,員工們真正展現出來的行為才是反映了真正的價值判斷。

這些不同的工作和合作方式是員工每天都必須要經歷的。如果跟公司的文化不和,每天都會很痛苦,所以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

個人的成長空間 vs 公司的成長空間

個人的成長是我看重的第二個維度,這個決定了「我在這家公司能待多久」。個人的成長空間是一個蠻難判斷的維度,要決定適不適合我通常會看這幾件事:「要加入的團隊是不是自己想深耕的領域」(目前的適合程度)、「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沒有足夠的挑戰」(深度)、「在公司內換團隊容不容易」(廣度)、「升職容不容易」(職涯的成長空間)。

--

--